2025年01月27日  星期一
热门搜索:民主办会  规范运作  改革  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工作 >  科研成果
马建堂:新常态孕育新机遇新动力
【添加时间:2015-05-26 】   来源:人民网 分享:
   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稳中看进,缓中看新,难中看机,变中看势。

  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这是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对我国影响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在增速上的表现。世界各大经济体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都经历过增速有所放缓的阶段,这符合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和国际经验。我国连续保持30多年高速增长已属世界罕见,2014年我国GDP7.4%的增速不仅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主要发展中国家。同时,7.4%的年度经济增长总量与2013年7.8%的经济增长总量相当,约等于1996年全年的经济总量。所以,既要看到目前经济下行和中高速增长是规律使然的客观现实,更要看到这是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客观过程。
  我国经济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孕育着海量需求,内含着供给效率提升的巨大空间。我国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还很大。差距就是潜力,差异就是空间,经济发展仍然有巨大的韧性、潜力与回旋余地。“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齐头并进,将大大拓展和优化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形成内外统筹、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良性发展格局。简政放权对市场力量的有力激发,宏观调控方式创新对国民经济的科学驾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亿万人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是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有力保障。
  正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内含着巨大潜力,所以我们既要看到新常态下经济增速适当回调符合客观规律,也要看到以改革创新激发经济增长潜力、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极端重要性。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新常态下的发展固然不是增长速度越高越好,但也不是增长速度越低越好,过高或过低的增速都不符合规律,不利于调结构、促转型,更谈不上稳就业和保稳定。所以,应更加自觉地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保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综合平衡,稳中求进、进中求质,实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虽在衰减,但新需求、新动力、新增长点加快形成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力相互交织、逐步交替的过程中。随着我国经济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支撑经济增长的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攀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一些传统需求相对萎缩。与此同时,一些新需求正在涌现。从投资方面看,重化工业、房地产投资相对饱和,但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给还有很大空间,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铁路、公路、水利、电力、生态、民生等建设,投资需求巨大;城市地下管网设施改造、轨道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等也需要大量投资;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以宽带、无线互联网、云计算中心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基础设施”将成为投资的一个重要领域。从消费方面看,个性化、多样化、便利化、舒适化消费将成为主流,信息消费、电子商务、电子金融方兴未艾,电子医务、移动能源、线上家装蓄势待发,“互联网+”带来消费模式颠覆性变革,潜力巨大。人口老龄化带来诸多压力,但也蕴含着巨大的养老、健康、健身、医疗消费需求。从出口方面看,虽然传统的大进大出模式难以持续,但国际产能合作新优势正在显现。近年来,我国参与国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多,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特别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带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及汽车、飞机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的重大机遇。
  部分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压力加大,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成长
  挑战中蕴藏机遇,机遇中也有挑战,关键看能不能难中看机、化危为机。目前,我国钢铁、煤炭、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由于产能存量过大,化解产能过剩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行业会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如价格下行、开工不足、效益下降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经济学家熊彼特有一个著名论断:经济发展过程是创造性破坏的过程。传统业态消亡、传统行业衰落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化,伴随着“互联网+”的风起云涌,通过“智”“精”“转”“延”发展路径,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正在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
  “智”,即信息化、智能化制造。以互联网为主要技术、以数字化为特征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未来量子通信、可见光通信技术等发展前景广阔,“万物互联”将成为现实。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能源、金融、交通等重点领域整合,将为产业智能化和转型升级提供支撑。以人工智能、3D打印等信息技术应用为依托,在汽车制造、船舶、轨道交通领域大力实施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将打造工业新优势。
  “精”,即以高精尖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过30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前沿,新产品新技术推广有着广阔市场支撑。“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制造业发展规划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将成为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重要支撑。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加快发展,将大幅提升中国制造业水平,促进产业链从低端向中高端攀升。
  “转”,即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传统产业,是今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对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改造提升,经过互联网改造后的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能够进一步挖掘传统产业潜力,获得巨大增长效应。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将在国际市场倒逼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在更高层次上深度融合。化解产能过剩、淘汰低效落后企业,必将倒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为节能环保产业带来发展机遇。
  “延”,即延伸价值链,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化发展。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是处于制造业前后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全流程、全产业链渗透与融合是制造业价值提升的重要方向。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工业设计、第三方物流、金融、节能环保、检验检测、电子商务、融资租赁、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挥其在流程设计、市场营销、物流配送、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将通过拉长延伸产业链促进制造业向服务业衍生和转移。
  总之,应看到和承认当前我国经济存在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更应看到我国经济面临诸多新变化新动力新机遇。只要遵循规律认识新常态、稳中求进推动新发展,中国经济必将迎来更加光明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
京ICP备14027375号-1    版权所有: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   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