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经济发展驱动的全球化时代,跨越不同区域的人们都在忙碌和建设:俄罗斯在推动建设欧亚经济联盟,马来西亚宣布了新的经济振兴计划,巴基斯坦在讨论中巴经济走廊的优先项目……
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促使沿线相关国家思索这一倡议带来的各种合作的可能性,寻找发展战略的契合点,推动合作项目加速落地。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是互联互通,其实施涉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沿线国家众多,情况各异,这一构想的实现需要沿线国家的参与和合作,也需要尊重各国国情。中国秉持平等互利原则,以开放、灵活、务实的态度推动倡议实施。
“中国并不是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的国家,而是考虑这些国家需要什么东西,这也是一个协商的过程,”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说。
“一带一路”倡议已吸引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表明积极参与的意愿。与此相呼应的是,一些沿线国家也提出了自己的开放式经济发展计划。
在“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执政之后提出了“全球海洋支点”发展规划。哈萨克斯坦则一直希望加强经济对外联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去年11月提出了“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希望打造连通欧亚的交通枢纽,拉动经济增长。蒙古国提出了“草原之路”倡议,发展与中俄连通的基础设施。
而在马来西亚,当地公共交通设施仍存明显的短板,民众出行主要依赖私家车,这导致了一些挑战,政府在今年5月宣布了新的五年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加大在乡村、城乡结合部和城市内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曾任马来西亚总理政治秘书的学者胡逸山认为,交通基建是新五年计划中推动经济发展的抓手之一,这与“一带一路”倡议中作为核心的互联互通相契合,合作前景广阔。
“一带一路”框架下也有了越来越具体、更有可操作性的内容。中国和俄罗斯对接发展战略,提出了加深合作的重点领域。在巴基斯坦,中巴经济走廊凝聚了广泛共识。今年4月,中兴能源巴基斯坦旁遮普省900兆瓦光伏地面电站正式开工建设。另据报道,巴总理谢里夫5月28日宣布,政府决定优先建设经过开伯尔-普什图省、俾路支省的走廊西线道路,并在议会成立专门委员会,由议会各党派共同商讨、监督走廊规划建设与项目实施。
“一带一路”并不仅仅停留在宏大的架构层面,也通过容纳众多的具体合作内容而给区域双边及多边合作增添了新的动力。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基础设施合作明显加快,双方也依托“一带一路”开展产能合作,涉及钢铁、有色金属、平板玻璃、炼油、水电、汽车等广泛领域,签署了数十份文件,项目总金额以百亿美元计。
“一带一路”倡议的另一重要作用体现在对现有合作内容和项目的推动。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正在商讨如何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相关合作。中缅水电合作项目为缓解缅甸当地的电力短缺做出了贡献。斯里兰卡南部的铁路建设在加速推进。在埃及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工厂区以及综合配套服务中心的建设进展顺利。
在许多场合,“一带一路”倡议成为热门话题。阿联酋专家看到了迪拜与“一带一路”的契合点,韩国专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韩国扩大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韩国《中央日报》中国研究所所长韩友德说,从连云港出发,途经乌鲁木齐和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亚欧铁路可为韩国提供一个非常好的物流通道。
而在中国的广交会上,马来西亚一家企业的首席执行官陈质溒表示,“一带一路”将直接刺激更多中国游客到访马来西亚,进而带动旅游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我们不能错失良机”。中国海关总署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的出口额增长速度超过10%,远高于外贸出口总额增幅。
贸易便利化也是“一带一路”沟通对接的重要内容。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赵可金认为,在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时代,我们需要背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庞大的市场,取消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贸易和投资壁垒,创建良好的营商环境,这是推进“一带一路”的关键。
“一带一路”勾勒的合作愿景涵盖亚欧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覆盖广泛地区。
英国沃里克大学教授卡迈勒·迈拉希说,中国提出了通过基础设施来推动整个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综合构想,因此受到区内外多国欢迎。长远而言,这将使亚太地区面貌为之改变,也会对欧亚地区、中东以及非洲的部分地区产生深远影响。
马来西亚外长阿尼法·阿曼受访时说:“马来西亚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理念与古丝绸之路一脉相承……这是长远的倡议,需要东盟和中国进行协商。”
“作为活跃的对话伙伴,我们欢迎这一倡议,期待与中国就此密切合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会有助于改变这个地区的面貌,使之成为一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动力区域,”他说。
“一带一路”倡议是政府层面推动经贸、人文等多领域合作交流的努力,而在具体层面则是企业秉持市场原则的运作。一些企业管理层受访时说,不会贸然接手不具商业可行性的项目,在秉持互利共赢原则的前提下,会综合考虑风险因素。一些专家提醒,企业寻求跨国合作时还应考虑对所在地区其他国家的影响。
(执笔记者:陈济朋,参与记者:林昊、吴丛司、马玉洁、周良、郑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