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1日  星期六
热门搜索:民主办会  规范运作  改革  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工作 >  科研成果
《资本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
【添加时间:2015-11-02 】   来源:红旗文稿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和用好政治经济学”,就是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讲,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是《资本论》在中国现阶段的实际运用和创新发展。过去,人们仅仅认为《资本论》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理论,忽视了《资本论》同时也是揭示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私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只要撇开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殊性质,《资本论》中关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理论,对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完全适用的,因而马克思的《资本论》仍然是我们创新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一、《资本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不仅有实践需要,而且有理论来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关于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理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商品交换不是私有制而是原始公有制的产物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06页)这一历史表明,是先有商品交换,后有私有制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以推断,在消灭私有制以后,公有企业之间以及公有经济内部的经济主体之间,仍然可以进行商品交换。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多种所有制形式,更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
 

       2、市场经济是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形式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章中讲过,在商品交换中“人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的代表即商品所有者而存在,”而不问生产该商品的要素归谁所有。(同上,第102—103页)这一事实说明,经过市场实现的商品交换,对不同所有者都是公平的。这一规律表明,市场经济既可以与生产要素的私有制结合,又可以与生产要素的公有制结合。这就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邓小平正是从实践中认识到这一规律,明确指出:“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7页)这就从理论上彻底否定了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搞市场经济的思想认识,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3、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市场经济上的本质区别及联系
 

       大家经常要问,资本主义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搞市场经济,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有的人甚至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挂着“社会主义”招牌的资本主义经济,二者没有区别。这实际上是不了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和必然联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2页)这就是说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所有制变化有一个辩证否定的扬弃过程。第一次否定,从小生产市场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扬的是私有制,弃的是小生产;第二次否定,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扬的是大生产,弃的是私有制。通过两次否定,使市场经济在大生产和公有制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资本论》帮助我们理解了市场经济从本源、变异到复归的历史演变,解决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必然联系的问题。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本源在更高层面上的复归,为我们理直气壮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
 

    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和外在矛盾

       关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到底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二者能否有机结合的问题,分歧很大,争论很多,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正确认识和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外在矛盾。
 

       1、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三种理论
 

       第一种是对立论,认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完全对立的,不能相容的。搞社会主义就要否定市场经济,搞市场经济就是恢复资本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我们摒弃了这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不具有基本制度的性质,它可以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相结合,因而我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至今还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实质是挂“社会主义”招牌走资本主义道路,说明对立论还有市场,仍在延续。
 

       第二种是中性论,认为市场经济没有基本制度的特性,而是一种经济手段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形式,因而是中性的。这就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创新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邓小平用战争的经验证明,市场经济跟打仗的武器一样,本身没有基本制度特性。市场经济只是手段和方法,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而且用了以后效果更好,使生产力显著提高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充分地显示出来。
 

       第三种是内在联系论,这是在中性论基础上进行的深化和发展。实践证明,我们既不能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看成是对立的,也不能把市场经济仅仅看成是中性的,而要看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以及使它们有机结合的必然性。而对于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产生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甚至出现的尔虞我诈等问题,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运动形式造成的,而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有充分的理论依据,而且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本质上的一致性
 

       虽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具有一致性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满足需要。商品首先必须有使用价值,如果商品没有用,就不会有人去买,其价值就不能实现。所以市场经济第一个本质要求是商品有用,其使用价值能满足社会需要。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满足需要,要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来满足人民需要,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式。
 

       第二,劳动平等。商品除了有使用价值外,还要有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所以市场经济第二个本质要求是劳动平等。商品交换本质上是等价交换,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等价交换实质是等量劳动相交换,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劳动平等的生产关系。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标之一,就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实现劳动平等和共同富裕。因此,劳动平等是发展市场经济和健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共同要求。
 

       第三,发展生产力。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形式。价值规律和价值增值规律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实践表明,有了市场经济,生产力就发展;否定了市场经济,生产力就衰退。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生产满足不了需要,样样都要凭票供应。而搞了市场经济以后,人们满足需要的程度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充分显示出来了。可见,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满足人民需要的有效途径和可靠方法。
 

       3、消除商品和货币拜物教的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存在着内在一致性,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所以这一阶段市场经济的实现形式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还有矛盾的方面。市场经济实现形式的最大特点,是人与人的关系要通过物与物的形式来实现。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揭示的,所有商品的交换,实质是人们在交换劳动,但是“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9页)这就产生了物的关系掩盖人的关系的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在思想觉悟不高和法制管理不严的情况下,使人们产生了对物的盲目崇拜,导致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对经济社会形成消极破坏作用。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需要特别重视和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现在党中央加大了反腐力度,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为深化改革排除障碍。有些人依靠过去的改革获得不少利益,成为既得利益者,现在要深化改革他们就不愿意了。因此,要使全体人民都能分享改革的成果,就必须冲破这些人的利益藩篱,为改革清除障碍、铺平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资本论》所揭示的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原理,对我们清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权力拜物教等腐败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强法制建设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相互关系

       《资本论》和西方经济学在解决要素收入问题时的根本区别在于,西方经济学只从现象出发来解决问题,因而割裂了劳动价值论和要素分配论之间的必然联系。而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就在于,他在解决了劳动价值论的同时,又解决了按要素分配的问题,并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为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社会主义要搞按劳分配,市场经济要实行按要素分配,二者能否结合?我们知道价值是劳动创造的,按劳分配是符合劳动价值论的,但是为什么还要按要素分配呢?这就是马克思比西方经济学高明的地方。马克思指出,商品有两个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是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是多要素共同创造的,使用价值又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如果不承认其他要素也要参与价值分配,那么其他要素的所有者就不愿意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劳动价值也就没有了物质前提。所以按劳分配只能分掉劳动价值的一部分,剩余部分要按其他要素的贡献分配,这就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西方经济学没有价值概念,更没有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思想,因此只能从现象出发,强调单一的按要素分配,并把所有要素都看成是价值的来源,从而混淆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可见,西方经济学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价值理论,它所谓的“价值”实际是由商品使用价值决定的均衡价格。西方经济学否定劳动价值论,就像是高楼大厦没有坚实的地基一样,非常容易倒塌。
 

       四、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资本论》的生命力不仅表现在其基本原理上,而且体现在其研究方法上。《资本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和价值增值规律的产物和结晶。特别是关于劳动二重性的学说,成为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石和贯穿全书的枢纽,使《资本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由于马克思只能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预测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因而不可能对其从未经历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出先知先觉的描述。因此,我们要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学习和运用《资本论》的科学方法,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两重性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首先,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上,要发展和创新“两个毫不动摇”的思想。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经济和非公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可以同时并存和平等竞争,而且可以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一方面,公有经济对非公经济具有支持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非公经济对公有经济具有促进和协调作用。因此,要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混合经济等形式,充分发挥各种经济的优势和特点,使它们取长补短和有机结合。
 

       其次,在收入分配制度上,要发展和创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思想。
 

       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和有机结合的。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都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收入分配途径。从当前来看,一方面要按照按劳分配的要求,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要按照按要素分配的要求,提高普通劳动者财产性收入的比重,使改革开放的成果能更加公平、合理地惠及全体人民,以克服两极分化和促进共同富裕。
 

       再次,在调节机制上,要发展和创新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措施和方法。
 

       要全面深化改革,就要进一步解决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要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要改革和完善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克服市场失灵时的积极作用。这就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是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就要简政放权;凡是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就要积极干预,以弥补市场的缺陷。
 

       最后,在经济理论上,要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同时吸收西方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并不否定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注重本质的、历史的、规范的和质的分析;西方经济学更注重现象的、现状的、实证的和量的分析。因此,二者可以取长补短,有机结合,并在不同层面上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总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经济不可能是纯而又纯的,必然会形成一系列具有两重性特征的体制和机制,形成双引擎驱动的动力体系。因此,我们要以《资本论》为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以推动我国经济稳定、持续、高效地健康发展。
 

       (作者:陈承明 陈伯庚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 )

京ICP备14027375号-1    版权所有: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   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