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周期”是结构性周期,不是三五年内能有明显改观的。因此,发展的主要矛盾还是要解决我们自身的长期结构性问题,维持住长期增长动力。
4月15日,2016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公布,新闻发言人用“运行平稳、结构优化、亮点纷呈、好于预期”这16个字进行了概括,对此谈两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对于短期经济不应过于担心。2010年经济增长进入下行通道以来,许多人关注的一个问题是,经济何时可以企稳。所谓“企稳”,就是关于经济短期表现的说法。新闻发言人的概括,字里行间流露出回应社会关切的急迫心情。回应是必要的,当然也需要对问题有清醒的认识。
这一轮经济下行,内部结构性问题和外部周期性问题都有。但是,造成这次全球经济周期的原因,还是许多国家存在结构性问题。不严谨地说,这次的“周期”是结构性周期,不是三五年内能有明显改观的。因此,发展的主要矛盾还是要解决我们自身的长期结构性问题,维持住长期增长动力。一季度的增长好于“预期”,房地产的反弹和基建投资立了很大功劳。但是要记住,长期来看,房地产是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长期增长的支撑有且只有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和生产率提升。
目前要做的,一是要在改进投资效率的基础上保持适度的投资率——中国经济的问题不是投资率高,而是投资效率不高,如果不能改善投资效率,提高消费也不会促进长期增长。二是要把人民的教育问题和健康问题解决好,否则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就是一句空话。三是要继续推进改革和创新,提升生产率。
第二,对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着力点要有数。前文指出,长期增长的支撑是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和生产率提升。分产业部门来看,制造业是人力资本积累和生产率提升最快的产业部门,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是如此。从产业发展逻辑上看,制造业的发展是农业和服务业生产率提升的基础。一些经济体在中等收入阶段服务业比重上升,不是因为服务业“有效”,而是因为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而言可贸易性低,国内居民收入提高后对服务的需求更多要靠国内供给。经济增长的国别经验表明,在中等收入阶段避免经济过快减速,秘诀不是增加服务业比重,而是尽可能地维持住制造业比重。因此,不要盲目地把服务业占比提升当做好事。
对于经济结构存在的另外一个认识问题是过分关注产值结构,忽视就业结构。2014年,我国三产就业比重是30∶30∶40,也就是说平均每十个劳动者当中,有三个“农民”,三个“工人”,四个“服务员”。而三产的劳动生产率分别是25597元/人、117652元、97504元。很明显,提高人均收入最有效的途径,还是把“农民”变成“工人”,也就是就业结构调整,推动人口的工业化。一些地方认识不到这一点,认为工业化就是上马很多重的、大的工业项目,工业产值上去了,工业就业实现不了。这种脱离人口的工业化是误入歧途,早晚会出问题——中西部一些地区在这一轮经济下行中出现了经济增速“超跌”的现象(人均收入比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低,经济增速下降幅度却比东部地区大),就是以往工业化模式出了问题。而出现这种问题,可能是因为对工业化的理解有偏差,更有可能的还是因为过于注重短期绩效。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规律是,短期和长期之间存在权衡。既然明确了主攻方向是长期问题,就要在短期问题上有意识、有勇气地保持克制。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 贾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