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体现了当今世界潮流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走向与新要求,这是由追赶型发展向引领型发展实现转变的重要标志和根本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并紧密结合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不断提出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与驱动功能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在将创新提升到治国理念要略的同时,更使之在社会实践中成为社会大众的一种共同认知与自觉追求,乃至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气象与新格局,全方位实现向创新要效益,以创新促发展。
一
创新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以新开发和新突破实现新变革与新发展。一般说来,创新的实现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即:一是首创性,前人从来没有想过和做过。这样的创新就是要在白纸上画第一幅画,写第一个字,其所想所做完全是一种开拓性创造,也就是鲁迅所赞扬过的那种第一个试吃螃蟹的人,其胆略、智慧、精神和勇气皆极其可嘉。因为这样的创新既孕育着巨大的成功,同时也意味着大胆的探求。另一是此前虽然有人想过了、做过了,但不完善、不健全,尚有对之加以改进和提升的巨大空间。创新在这里的任务和作用,就是要求全臻优、提升发展,使之在原有基础上进档升级,更趋合理与精当。
显然,不论创新属于哪一种类型,其精神和效能都是可敬可佩的。因为创新的本质永远都是开拓、进取、变革、提升,而这又恰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不仅孕育于创新之中,而且也最能赋予创新活动以永恒的实践效应与不竭的进取力量。我们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要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将“中国梦”由殷切的期盼变为壮美的现实,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事实上,也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培育和激发出饱满的改革热情与强大的进取力量,从而使我们的改革发展始终具有一种坚韧的内驱力和不竭的永续性。
这是历史的必然,更是现实的需要。马克思说过,“并不是意识规定了生活的内容,而是生活规定了意识的内容。”今天,当我们面对新世界、新生活、新潮流、新任务、新目标、新常态,并务必对之加以精准而有力的驾驭和把控时,其最有效有力的方式之一就是创新,特别是全方位、全覆盖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只有在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情况下,才能充分挖掘社会的创造潜力,全面激发大众的创新热情,高度集聚全民族、全社会的创新智能,使其深蕴的创新积极性和爆发力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得以膨化与释放。
事实上,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中,正是以创新作为其根基与灵魂的。它在体现和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同时,更使创新精神和创新理念通过在改革实践中的高度融会而全方位地转换为改革的动力与发展的势能,这既抓住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又切中了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求,并及时而精准地为落实治国理政方略进行了战略擘划,提供了精神引擎,注入了思想酵素。因为创新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锁钥和引燃智慧之光的烽燧,而改革则是实现社会深度变革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与不竭动力。故此,当创新与改革在全程链接中发生直接感应并形成因果关系时,其所爆发出来的创造力和驱动力便自会是喷薄迸涌、强大无比。
习近平总书记以创新引领并驱动改革发展的治国理政思想,正是以这种连锁反应的形式而直接作用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早日实现的,并因此而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的精魂与杠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摆在突出位置。”他特别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由于效能是创新的最终果实,而人才则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便明确要求,必须扎扎实实地把创新落在实处,使之产生实效,铸成实绩。而“要想有建树、有成就,”则就必须“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胸怀着人民的期盼,找准专业优势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找准先进知识和我国实际的结合点,真正使创新创造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既是治国理政的基本遵循,又是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研判准则。其中,创新——改革始终都处于核心位置。在实践中,只有紧紧抓住这个节点,并真正抓出效率,抓出效能,抓出效果,其他问题便都自会顺理成章,迎刃而解。因为创新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带动作用与引领功能,都会激发创造力和提升发展力,都是精神与物质的动力之源和变革与发展的契机所在。创新的本质,就是要为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引领与动力,并使之得以快速、健康、有成、有序、机理活跃、效能显著。面对新常态,之所以要提出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并强调结构性改革和不断深化改革,其目的就在于向创新要活力、要动力、要激情、要智慧,并以之促进和驱动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而由于创新能力不强所致发展动力不足,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为此,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正因为创新是改革的精神架构和发展的动力之源,所以在创新、改革与发展之间便自然形成了一种链接关系与递进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自觉认同和确立创新的先导性与带领作用,不仅首先要熟悉创新,而且要使创新精神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切实做到用创新精神引领实践、驱动实践、验证实践、发展实践,同时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观照创新精神、倡扬创新精神、提升创新精神、优化创新精神,并极为有效地将创新精神落实到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上,使创新不断地结出硕果,转化为经济效能和社会效益。在实践中,创新成果既有可能是显化的,又有可能是潜在的;既有可能是单向度的,又有可能是综合性的。但这只是形式上的区别和外在性的差异,并不关涉其效能的本质性生成与客观性存在。所以,我们在对创新成果和创新效能的评判标准与认知方式上,必须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因为在实施创新的全过程中,我们所追求的效率和效能都应当是和必须是具有本质意义与实际作用的,特别是要善于发现和撷获那些处于潜化状态和呈现泛化样貌的创新形式与创新成果。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创新不只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而是全方位、全覆盖和全效能的。不仅理论、制度、科技、文化要创新,而且金融、管理、军事、外交等也要创新,乃至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成为全社会的一致向往与共同追求。创新的这种巨大穿透力和广泛辐射性既要求我们必须对之实现高度社会化,又促使我们不断使之趋于高端化。因为只有高端化才会迎来创新成果的丰收季,而惟其社会化才是走向高端化的前提与基础。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正是这样设计和布局的。他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而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枢机所在,就正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他在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的同时,更特别指出:“要高度重视原始性专业基础理念突破,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和技术研发持续推进,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自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和前沿阵地。但作为治国理政的大方略,创新又是具有广义性和全域性的,它必定要切入和体现在各条战线和各个方面。比如,为了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提升精神境界、淳化社会风气、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性与凝聚力,就需要持续进行文化创新;为了增强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就必须坚持进行经济和金融创新;为了跳出零和博弈的旧思维和形成亲诚惠容的外交新理念,就及时提出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观,倡导全球合力共同走出一条增强各国发展能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优化发展伙伴关系、健全发展协调机制的大外交与新外交之路;为了贯彻强军战略和实现强军目标,就必须呼唤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力开展军民协调创新,强调指出创新能力就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而人才则是有效实现创新的核心要素。针对军队领域中的创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军必须高度重视战略前沿技术发展,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主动,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他还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而且“也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因此,要攻克制约我军建设和改革的突出矛盾,就亟须以创新的思路办法攻坚破难。这便要求各级领导都要“带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创新、支持创新、引导创新,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发展”。
三
创新不仅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支点和亮点,而且更为其提供了引擎,夯实了基座,构筑了灵魂。用创新引领和擘划治国理政的大思路、大格局、大方略,必然和必定会是全面胜出、满盘皆赢。对于此,我们不仅可以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中得到验证,而且更能从“中国梦”的清晰可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熠熠韶华中深切感悟。因为创新发展是人类与生俱来、与时俱进的不懈追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永恒动力。而对于我国来说,已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于此情况下,以往那种主要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发展的固有模式便出现了动力不足、质量不高、效益不好和不可持续的弊端,乃至经济发展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现象越来越凸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增强创新意识,激扬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规制,优化创新内质,牢牢将创新置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沿阵地与中枢位置,切实做到以创新引领和驱动改革发展。因为在国际经济秩序和全球创新格局全面对接、同步调整的情况下,促使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要素条件与核心力量已无可逆转地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和重塑世界格局的主导力量。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才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特别是要有“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的先见之明,尽早尽快地以创新之力而膺赢发展之功。
(作者:艾 斐 山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