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惠民 马涛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命题。当前,对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存在一种认识误区,即把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附属,片面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这种认识不利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不利于走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盘棋。新形势下,只有把握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才能做好金融工作,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金融不是实体经济的附属,而是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并不意味着金融是实体经济的附属。金融与实体经济是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根基,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金融则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没有金融“血液”的滋养,实体经济就会死气沉沉、了无生机。只有金融与实体经济相辅相成、互促共进,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在于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创新的支持作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创新性经济活动,金融体系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提高其资金可得性,而且包括创造一个有效率的“试验场”,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发挥金融筛选创新的功能,并为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扩散提供支持。
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是多维度的,不应将眼光局限于融资服务。金融最基本、最原初的功能就是提供资金融通服务,但这并不是金融服务的全部内容。实体经济要有效运转,除了需要资金周转,还需要便利的交易方式、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准确的资金成本信号以及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等。在这些方面,金融都可以提供有力支持。正是基于实体经济的这些需求,金融形成了四大基本功能:融资中介,支付清算,信息咨询,风险管理。金融为实体经济而生,金融的功能也是围绕实体经济的有效运行而不断衍生的,金融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过程。当前,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服务的功能不断拓展,服务的重心也在发生变化。如果片面强调金融提供资金的功能而忽视其他功能,就容易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简单化为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如果仅仅将金融服务的视野局限于资金支持,就既不利于全面评价金融服务的效率,也不利于金融本身的创新发展。
同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我国金融创新还不够。与发达国家金融创新过度不同,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金融创新不足问题,还不能充分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金融创新必须以有效防范风险为前提,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甚至带来一系列风险,但也不能为了防风险而禁锢金融创新的步伐。导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一些发达国家金融业主要依靠自我服务、内部循环实现创新尤其是金融衍生品创新,造成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最终无法维持。有鉴于此,我国应注意限制复杂、衍生、自娱自乐式金融创新,让金融创新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位,围绕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金融和实体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互促共进、共生共荣。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中央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