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企业情况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拥有专业门类配套齐全的科研生产体系,在装备制造与信息技术领域拥有尖端的产业技术优势,具备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基础和能力。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航天科工所属高科技互联网公司,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部署,倾力打造世界首批、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航天云网公司主要提供以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为基础、以生产性服务为桥梁、以智能制造服务为核心、以大数据服务为支撑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了“互联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
(二)项目情况
航天云网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为核心理念,以构筑全球领先的国家制造业体系为企业使命,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发展方向,以提供覆盖产业链全过程和全要素的生产性服务为主线,以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为重要战略举措,基于航天科工李伯虎院士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的“云制造”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依托航天科工雄厚的创新和制造资源,整合社会优质产业资源,构建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制造与服务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为特征,适应互联网经济与新型工业体系的航天云网生态系统,建设成为支撑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主平台,成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载体。
二、主要做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拉开帷幕,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国家战略资源,成为各国竞相抢占的制造业竞争制高点。航天科工主动肩负探索建设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历史使命,承担维护国家制造业主权的社会责任,全力打造基于“互联网+智能制造”的航天云网平台,对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探索企业双创基地建设、实现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强化技术创新引领
航天云网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设立公司研发中心和总体研究部,系统研究工业互联网技术标准和产业体系,牵引航天云网平台建设。公司作为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撑单位,进一步研发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云制造”核心技术。同时,围绕大数据、信息安全、数据中心运营服务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关键技术,加快组建专业技术团队,重点开展面向工业制造应用领域的技术研发,在工业大数据应用,生产设备智能制造系统、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系统信息安全等领域,形成专业技术支撑能力。
航天云网公司积极配合有关单位,着力开展“互联网+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研究,支撑国家工业互联网标准编制和验证工作,抢占技术制高点。已发布《云制造术语》国家标准,加快推进航天科工集团标准制定,已编制完成《云制造服务平台术语》、《云制造服务平台体系架构要求》、《云制造服务平台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管理要求》等集团标准,正在开展智能工厂服务架构、云生产服务、云制造资源能力服务、云协作管理等集团标准制定,并积极申报国家及国际标准。
(二)探索商业模式创新
强化航天云网顶层设计,深入开展航天云网商业模式论证研究,重构航天科工产业竞争优势和能力,培育发展“互联网+”发展新经济业态。系统研究航天云网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产品服务体系,拓展航天云网线上平台支撑和线下服务的产业链条。进一步策划资本运作方案,以商业模式为指引,启动公司收并购、子公司设立、固定资产投资、产业基金等重点工作。全面推进商业模式落地实施,并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优化交易结构和业务流程。
充分结合我国制造业发展阶段和实际需求,航天云网公司针对大企业、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和国际化企业四类典型客户,提供四类服务模式:小微企业服务模式,促进创新创业企业向正常经营转化提升;中小企业服务模式,促进企业从同质化的工业2.0向专业化的工业3.0提升;大企业服务模式,促进企业从专业化的工业3.0向智能化的工业4.0提升;跨国企业服务模式,促进企业从本土型向跨国型迁移提升。
(三)推进三大平台建设
航天云网着力建设三大平台体系,包括:航天云网门户平台、专有云平台、智慧企业运行平台,构筑航天云网“互联网+”新经济业态平台体系,提供航天云网统一门户服务,为用户搭建工业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并为大客户提供定制化门户,包括企业级专有云、区域工业云、行业网、政府服务平台、园区云等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保障各类用户工业互联网平台定制化应用,为各类用户实现高效稳定的互联互通。一是航天云网门户平台,打通航天科工与社会市场资源,建设实体企业双向服务的枢纽和桥梁,促使社会用户分享航天科工优势资源。二是专有云平台,在航天科工内部实行资源软整合,确保各项业务具有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突出各专业龙头单位牵引支撑作用,实现航天科工整体利益最大化,夯实核心竞争力。三是智慧企业运行平台,优化航天科工内外部资源配置,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企业对于经营环境与市场需求变化的自适应能力,高效、优质地满足各类用户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需求。
(四)大力开展创业创新
航天云网作为航天科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重要支撑平台,以“一网三平台、线下多中心、四众一生态”为重点建设内容,开展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推进面向航天科工内部双创的专有云众创空间,以及面向社会双创的航天云网众创空间建设,开放共享航天科工雄厚的产业资源,引领社会创业创新资源集聚,形成以航天科工为龙头企业,引导大中小型企业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双创体系。
一网三平台:以航天云网作为基础支撑,着力打造面向科工集团内部的专有云双创平台、面向央企的创新创业平台,以及对社会开放的公有云双创平台等三大网上载体,集聚线上资源,基于航天云网有效支撑内部双创、央企双创与社会双创。
线下多中心:航天云网双创示范基地将依托航天科工现有线下资源,打造北京中关村、江西南昌、四川成都、广东深圳等线下科创服务中心,改造升级北京雍和航星园、南京1865创意产业园等既有众创空间,联合优质央企双创资源,建立覆盖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区域中心的多点互动的“航天云网”双创示范基地全国布局。
四众一生态:强化“互联网+智能制造”特色,完善金融服务、专家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制造与试验检测服务、国内国际营销等配套服务体系,全面支撑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四众”模式开展,构建集聚政府、央企、高校、社会等各类双创资源的线上线下结合、创新创业结合、制造服务结合的新型双创生态。
(五)实施智能制造示范
充分发挥“航天产品智慧云制造试点示范”引领作用,围绕智慧云制造模式理念、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联合航天科工集团有关单位开展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建设,形成智能制造系统工程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系统工程服务。主要以智能化改造服务为核心,以工业软件产品为重点,以物联网技术、智能硬件、工业机器人等产品和服务为拓展方向,形成智能制造系统工程解决方案。
在智能工厂改造方面,研究制定了航天科工集团“三哑”(哑设备、哑岗位、哑企业)定义和分级标准,论证形成了集团公司“三哑”改造总体方案,开展机加类设备三哑改造试点实施工作,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促进企业制造业务与云端联通,实现企业生产制造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同时,全面推进集团公司智能制造改造实施,并以集团公司试点项目为示范,开展面向社会智能制造改造服务业务。
在工业软件研发方面,开发基于自主可控的工业基础软件、云平台软件和重点行业领域应用软件,提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自动化、流程管理等环节的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以及信息化解决方案,实现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体系化发展和产业化应用。
(六)建设工业品B2B电商平台
重点打造服务于工业品的B2B电商平台,提供工业品线上产品营销与采购协作服务,助力制造业企业拓宽市场渠道,提高市场服务能力,降低采购成本,提升企业营销和采购效率。同时,提供闲置物资线上易物交易及装备设施租赁服务,提高企业资产利用效率。航天科工集团全面推进所属单位产品和服务上线,充分利用平台功能,开展产品营销和集中采购业务。航天科工近期发布了430亿协作采购需求,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采购机制改革,实现集团公司“采购公开化、交易透明化”,面向社会寻求价格更低、质量更优、服务更好的供应商,以协作采购需求拉动配套用户资源能力上线航天云网。
三、经验效果
航天云网平台功能快速迭代,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取得了市场客户广泛认可和高度肯定。航天云网众创空间作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的重要支撑,取得了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航天产品智慧云制造试点示范”被工信部评为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航天云网荣获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金奖;航天科工当选中国工业互联网联盟第一副理事长单位,航天云网担任联盟技术标准组组长单位。
航天云网上线一年,注册用户突破13万家,市场资源能力发布超过1.4万条,采购协作需求发布超过1.6万条,线上实现交易额52.55亿元,通过航天科工及社会资源开放共享,已实现软件工具93项、技术专利15089项、标准35793项、专家43名资源上线共享,面向社会提供产业服务。
(一)构建系统解决方案,促进工业互联网健康发展
航天云网公司加强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研究,探索建设“四类平台业务+三项关键技术+二项智能制造系统工程能力+一系列生态系统配套服务”的“4+3+2+1”产品和服务体系,形成以门户服务、云制造、创新创业、工业品商城等四类平台业务板块为线上支撑,以大数据、信息安全、数据中心运营服务等三项关键技术为运行保障,以智能化改造、工业软件等二项智能制造系统工程能力为线下基础,以金融、物流、征信、培训、法律、咨询等一系列生态系统配套服务为系统支持的“互联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支撑我国工业互联网功能规划建设和关键技术研发创新,积累实践经验,开拓创新商业模式,支撑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持续发展。
(二)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创新智慧制造新模式
重点推进以云制造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建设,探索构建航天云网加快构建智慧制造新模式,在航天科工集团内部开展先行先试,实现了“智慧云制造”技术成果产业化。依托航天云网平台的云协作、云设计、云生产、云资源等中心,提供全产业链环节业务的云端信息化业务平台及应用服务,在线获取平台各方共享的软件、知识产权、标准规范、专家等云资源,开展在线3D打印、工程仿真分析、软件评测、计量检测等工业云服务,促进企业制造需求与服务的供需对接,利用云PDM、云CAD、云CAE等专业设计分析软件支撑云端协同创新,推进云ERP、云MES、云CRP及云排产等软件应用,实现跨企业生产资源调配、企业能力与需求快速对接、云端远程实时创新协同、生产运营云端管理、产业资源共享互助,对于探索我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实施路径具有积极意义。
(三)营造产业发展环境,推进市场拓展布局
市场主体对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与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进一步激发了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活力,航天科工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市场推广与应用,获得了各类市场主体的认可和肯定,营造了良好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航天科工与江西、贵州、四川、黑龙江、辽宁、广东、浙江、湖北、云南等地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建设运营了贵州工业云,实现了贵州省工业要素和资源的高效整合共享;建设运营了康居网,打造家具产业集群,提升江西南康家具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支撑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设运营国际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英语、德语、波斯语、俄语等版本国际云平台,逐步推进航天云网布局海外,实现“企业有组织、资源无国界”的生产资源全球配置。
(四)推进资源能力共享协同,共建航天云网生态系统
积极参与建设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发挥航天云网平台支撑主体作用,开放共享平台各方资源和能力,共建支撑工业互联网发展的航天云网生态系统。以航天云网公司作为生态系统核心层,在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强化专业能力。发挥产业联盟资源软整合作用,针对航天云网不具备或缺乏基础的专业能力,联合航天科工内部及社会产业资源,形成生态系统紧密层,共同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广泛联合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撑单位,建立协作关系,促进航天科工与社会产业资源和能力的共享协同,构建形成航天云网生态系统,有利于生态系统各相关方互利共赢,整合形成航天云网生态系统统一的产业服务能力,满足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
通过航天云网“互联网+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建设,将进一步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激发创新创业发展活力,构建适应互联网经济的制造业新业态,构筑起全球领先的中国制造业技术标准及产业体系,支撑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向着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