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热门搜索:民主办会  规范运作  改革  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发展 >  专家观点
周煜祺:提振企业家信心关键是抓住改革要害
【添加时间:2018-10-30 】   来源:企业观察网 分享:

  近日举行的2018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就国企混改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引起广泛共鸣。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他表示,未来要形成国企、民企、混合型企业三足鼎立的态势,这对中国经济非常重要。混改不是国进民退,也不是民进国退,而是要国民共进。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也谈到,如果趁民营企业比较困难的时候,国企搞逆向混改,这对民企的信心打击将会非常大。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更是提到,不要因为投资就把国有企业的管理机制带到民营企业中去,要让民营企业能够保持活力,承担它自己的风险。


  以上专家所论,表面上看起来是谈论国企混改,实际上无不表露出提振企业信心、激活市场活力的意思。事实上,当前不光是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问题,更是要提升中国企业整体创新能力、提振企业家信心的问题。


  就这一问题,国务院最近频繁表态和部署工作,比如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致辞中强调,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而最近四周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均聚焦降低企业成本。央行9月19日也专门召开民企座谈会,强调改进融资服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内外交困。国际方面,面临日渐抬头的保护主义和错综复杂的外贸形势,尤其是愈演愈烈的中美贸易变局;国内方面,则是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央行近日发布2018年第三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 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37.2%,比上季下降2.9 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1.3 个百分点。其中,27.7%的企业家认为宏观经济“偏冷”,70.3%认为“正常”,2.0%认为“偏热”。企业家信心指数为71.1%,比上季下降4.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2.4 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民企抱怨银行对民企和国企不能一视同仁,对待民企过于严苛,稍有风吹草动,就经常抽贷,甚至不顾企业的生存,使得企业资金链断裂而死掉。


  从信贷规模看,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末,我国800万家中小企业,绝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在工业增加值和利税中的比重分别为60%和40%,提供了75%的就业机会,但在银行信贷资产中的占比不到30%,贷款满足率也仅有30%到40%。可见,民企确实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一方面民营企业融资难,而另一方面银行也抱怨放贷难。目前,这种银企关系中存在的矛盾,正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陷入恶性循环。


  经济下行——民企经营变差——企业信用恶化——银行缩贷——民企融资难——银行进一步缩贷——民企逃废债——信用崩溃——银行列为高风险群体——民企破产死亡——留下坏账。


  面对当前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企业生存发展面临诸多新挑战,深化改革刻不容缓。而对于一些偏颇的观点,中国社会还是要保持冷静,回到我们改革开放的初心,把已经说过的事情做好。通过抓住改革要害,发力政策“组合拳”,消除企业顾虑,为企业打气,逐步增强企业家信心,让各类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尽显身手。


  中国未来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循市场化原则,尊重经济规律,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必须为民企创造更加公平的融资环境,以及企业监管、资源分配等方面更加公平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彻底改善民企被“歧视”的状态。


  更为重要的信息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会上透露,中国将以“产权激励”这一“事前激励”为核心推动改革,这与过去以调整生产关系为主的机制改革不同。实际上,这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同时也为十八大以来改革决议的执行提供了另一种重要的政策配套。


  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壮大的民营经济体系,不仅可以成为可依赖的支撑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还完全可以成为支持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力量。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已经是宪法和中央文件里都写过的内容,尤其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件中,更加明确地确认过中国的改革内容。


  正如专家所言,中国要深化改革,关键是把既定的事情做好。


京ICP备14027375号-1    版权所有: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   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