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热门搜索:民主办会  规范运作  改革  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动态
中核集团120亿美元进口采购大单 央企扩大进口是必然趋势
【添加时间:2018-11-21 】   来源:企业观察网 分享:

  在11月6日召开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上,中核集团抛出的120亿美元进口采购大单引发各界关注。


  与此同时,众多央企也在进博会期间开启了大手笔对外采购模式。国资委单独组成中央企业交易团,共95家央企参展,在11月6日的进博会“央企国际合作论坛”上,其中13家央企与外国企业签订采购交易合约,签署的订单价值均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对此,在11月6日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央企业国际合作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表示,国资委支持央企扩大进口,推动央企深化国际贸易合作,以市场化方式相互融入彼此的产业链、价值链,提供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服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努力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国市场需求,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白明看来,扩大进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就要更好地全方位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出口和进口长期一只腿长而另一只腿短是不行的。我们要用进口博览会的‘四两’,拨动扩大进口的‘千斤’。”


  中核120亿美元采购单


  11月7日,在首届进博会期间,中核集团召开采购需求发布会并宣布,中核集团预计未来5年国际化采购需求将超120亿美元,其中,海外本地化采购金额将超36亿美元,涉及南亚、中东、南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核集团在采购需求发布会上表示,未来5年,中核集团进口采购和海外业务本地化采购整体需求将超过120亿美元,其中核电、核燃料产业为主要采购需求领域,采购需求覆盖10个商品细分小类,主要集中在大宗原材料、机械类设备和工程总包。


  中核集团表示,中核集团将以“一带一路”为主要方向,推动核能全产业链“走出去”。在核电领域,中核集团将持续推动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海外项目本地化采购,积极协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体系建设。


  “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核电国家。中核集团发展将会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中核集团总经理余剑锋指出,中国正在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到2030年,中国核电规模预计将达到1.2亿~1.5亿千瓦,发电量占比约8%~10%。新时代,核电与核技术应用在中国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中核集团将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核电、核技术应用、环保、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实现高质量与高速度的并进。


  今年7月,原中核集团与原中核建集团完成战略重组,形成了核能发电、核燃料、天然铀、工程建设、核环保、核技术应用、海外市场开发、装备制造、资产管理和金融业务等10个专业化公司以及13个直属单位。对于中核的重组业界普遍认为,这形成了完整的核工业产业链,开启了中国核能发展的新阶段。


  中核集团供应链公司总经理孙云根说,中核集团每年的采购需求都达千亿元人民币。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中核集团规划构建了面向全球的核产业供应链体系。该体系的规划建设,将促进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高效协同,为全球核能产业客户提供专业化供应链服务,降低全产业链成本,为全球核能产业发展创造更高价值。


  根据中核集团在采购需求发布会上介绍,核产业供应链体系将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初步建立供应链平台,实现中核集团集中采购与招投标的集中统一,形成集计划管理、采购实施、质量管控、库存管理、物流配送、供应商管理、信息化为一体的供应链体系。第二步,到2025年,建成全球化供应链服务平台,形成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供应体系,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成为全球核产业领域主要供应链服务商,实现产值超千亿元。第三步,到2035年,建设成与核产业链深入融合,与互联网、物联网等深度融合的智能化供应链系统,成为专注于核供应链的国际领先者。


  根据发布,核产业供应链体系将重点推进三项建设,一是推进统一招标与集中采购建设;二是推进统一的电子采购平台与核工业电子商城建设;三是推进核工业全球供应链服务平台建设。


  央企密集签约进口订单:聚焦服务贸易


  实际上,除了中核集团,众多央企也开启了“买买买”的扫货模式。整理进博会官方公开信息,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资委单独组成中央企业交易团,此次共95家央企参展。在11月6日进博会“央企国际合作论坛”上,13家央企与外国企业签订采购交易合约,或签署合作意向书、备忘录,各央企与外企签署的订单价值均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带领旗下10家企业与来自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的13家企业集中签署16个项目近50亿元的采购合同或协议;国机集团所属6家企业与来自美国、瑞士、葡萄牙、乌克兰等9个国家的企业签署了21个进口采购合同。签约内容涵盖机械设备、汽车、信息工程、服务贸易、食品与农产品以及金融等多个领域。除此之外,中国石化、中国华能、中国一汽等多家中央企业也举行了现场采购签约仪式。


  对此,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丽莎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中央企业代表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系统集成者,切实执行“一带一路”倡议,以高铁、核电、特高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为依托,带动了我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管理“走出去”。


  周丽莎认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随着中央企业积极走出去并参与对外投资,能够补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金不足,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通过开展属地化经营,有利于促进东道国产业升级和自主发展能力;通过能源资源合作,满足了中国部分能源供给需求,同时也帮助了东道国提高资源附加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扩大了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利益交汇,改善了当地的投资和生活环境。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中央企业加深了对国际化经营的理解,提高了国际化经营的能力。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央企采购的进口大单中,与中国消费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的进口商品或服务越来越多。


  这其中,东方航空与英国劳斯莱斯公司的“发动机购买及保修协议”成为进博会最大民用航空订单之一。作为中国国有航空运输企业的代表,东航11月6日通过签约向空巴A350XWB系列机型的独家引擎提供商英国劳斯莱斯购入4台TrentXWB发动机以及44台TrentXWB发动机包修服务,用于东航已订购的20架空巴A350XWB运营与相关保障。东航还与埃克森美孚、壳牌、法荷航、美国通用电气(GE)、CFM国际、霍尼韦尔、穆格、世纪航娱等外企签订合约,当日10场签约会涉及金额合计150.7亿元,其中与劳斯莱斯的协议价值101.33亿元人民币。


  另外,11月6日,中船集团与美意两国企业合作设计建造大型邮轮合同签署生效,将由中船集团旗下两家公司联合设计建造,每艘造价为7.7亿美元(约60亿港元)。中船集团董事长雷凡培称,首艘国产大型邮轮预计2023年交付,按照中国市场特点与游客偏好量身打造,总长323.6米,型宽37.2米,最多可容纳乘客5246人,拥有客房2125间,运营后主要服务中国市场,第二艘将于2024年交付,后续还将陆续生效4艘大型邮轮订单。


  对于央企的采购倾向,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在进博会上以买家身份表态,希望在展会期间采购到供给不足的优质进口产品,包括尚不为内地消费者熟知的外国网红产品。中国宝武集团董事长陈德荣在同一场合表示,集团未来将加大与力拓的合作,大量进口国外先进的技术与服务。中船集团方面介绍,集团与美国和意大利企业签订“2+4艘13.5万总吨Vista级”邮轮建造合同,邮轮建成后将主要服务中国市场。


  而根据中国商务部预计,未来五年中国服务进口超20万亿港元,空间巨大。商务部11月6日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发布的“中国服务进口报告2018”显示,去年中国服务进口总额录4675.9亿美元,同比增长3.4%,仅次于同期美国5381.1亿美元服务进口规模,居全球第二。预计未来5年中国服务进口规模累计将超2.5万亿美元(约19.5万亿港元),在全球服务进口中占比逾10%,对全球服务进口增长贡献率达20%以上。


  报告认为,中国是全球服务贸易增长的重要贡献者,过去15年来中国服务进口年均增长16.6%,远高于8.1%的全球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中国为促进全球服务贸易复苏做出重要贡献,依据世贸组织的数据,2008至2013年,中国对全球服务进口增长的贡献为21.5%,累计拉动全球服务进口增长4.4个百分点,超过美国、日本、欧盟贡献率总和。


  这其中,旅游服务进口预计叩关11万亿美元。报告指出,未来5年中国服务进口规模累计有望超过2.5万亿美元;其中,旅行服务进口有望突破1.4万亿美元(约11万亿),知识产权使用费、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等新兴服务进口累计将超7000亿美元。报告指出,2005-2017年旅游服务进口年增长率达22.8%,占中国服务进口总额比重达54.5%。其中服务贸易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动力和对外开放的新引擎。


  央企将持续扩大进口 并深化股权合作


  央企扩大进口的趋势已经很明显。在11月6日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央企业国际合作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表示,国资委支持央企扩大进口,并希望在长效机制方面与各方深化合作。“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国资委将支持央企在“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产能合作”等各领域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企业加强合作。


  事实上,在今年6月中美贸易摩擦全面爆发后,面对美国媒体问及中央企业是否会为避免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而减少美国产品进口的问题时,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就曾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中央企业一直坚持扩大开放合作。


  在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白明看来,扩大进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就要更好地全方位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出口和进口长期一只腿长而另一只腿短是不行的。我们要用进口博览会的‘四两’,拨动扩大进口的‘千斤’。”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张晓涛指出:“在一部分人眼里,出口是赚钱的买卖,进口是花钱的买卖,对于进口贸易的重视程度在实践中不如出口。而事实上,办好进口博览会、中央企业主动扩大进口,除了惠及世界各国,也将给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更为重要的是,国资委将借这一轮央企扩大进口的机会来深化与国内外企业的股权合作。肖亚庆在进博会上表示,央企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鼓励国内外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央企改革,通过股权投资、合作基金等多种方式,不断深化在企业重组、专业化整合和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共同探索各类所有制经济深度合作的路径与模式,更多分享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经验。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张晓涛等多位经济学者认为,在开启多领域全方位合作模式的同时,央企与国内外企业股权合作也有望实现新突破。


  今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层面不断出台具体措施,为国内外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创造公平机会,鼓励民资、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2018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在一二三产业全面放宽市场准入,涉及金融、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专业服务、制造、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农业等各领域。


  根据肖亚庆此前的介绍,以市场开发为重点,央企在国内市场积极与各方开展务实合作。有一些企业积极引入外方股东,有的外方股东占比超过了50%。还有些企业积极同外资公司开展供应链配套合作,彼此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意伙伴。一些企业与外资公司联合开展生产经营,打造了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的品牌。


  在国外市场的合作同样如此。据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介绍,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共建,既有直接投资、独资建厂,也有与中国的民营企业和所在国的各类企业进行共同投资、合资合作,同时还积极探索了第三方投资合作。


  数据显示,中央企业下属各级子企业三分之二都已经是混合所有制企业。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孟玮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目前已开展三批共50家混改试点。第三批混改试点企业共31家,包括10家央企集团下属子企业和21家地方国企。目前,发改委已批复8家央企子企业试点方案,各地已批复15家地方国企试点方案,其余试点方案也在抓紧履行批复程序。

   

  机会与挑战并存


  关注的本次进博会的多位经济学者都表示,进口博览会是政府搭建的“买卖”大平台,能够显著降低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成本,释放更多红利,但同时也是企业的试金石,对以中央企业为主力军的中国企业而言既是机会又是挑战,在大浪淘沙过程中,中外企业要加强合作共谋发展,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王燕武在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对中企而言,进博会既是一次难得的技术和产品采购机会,又是一个对外输出产品和劳务的展示窗口,是政府搭建的“买卖”大平台,具有显著降低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成本的效应,这种合作机会对中外企业、大小企业、国资民资企业都是一样的。


  “宝武集团将利用国际市场解决国内的矿石需求,这也是我们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途径,同时还将在高端技术装备方面加强与国际企业的合作。”中国宝武集团董事长陈德荣表示,将以“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为抓手,加快全球化步伐,将利用进博会国际化平台,在国际化进程中推动更高质量发展。


  王燕武建议,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央企而言,要依托进博会,发挥群体优势、东道主优势,在“家门口”展现自我,迎接目标客户,减少单兵在外作战的谈判困境。中小企业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进博会寻求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外部市场,介入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价值链分工,学习更先进的产品设计和经营管理理念。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根本目的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曾表示,打造世界一流的企业,就要有世界一流的技术。技术创新是央企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进口博览会既是一个外国企业向中国市场展示进口产品、寻找进口合作商、开拓中国市场的平台,也是一个中国企业积极推进国际合作、深化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平台。”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员、企业研究处处长刘兴国表示,中央企业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进口博览会的机会,积极寻找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商家,进行国际化合作;另一方面,应该以进口产品的优良品质为标杆,对标国际优秀企业的管理与技术,积极推动自身转型升级。


  “以前国企央企比较习惯扩大规模,追求速度,那么从新时代国企竞争力来看,之前的那条路是行不通的,现在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规模适度的原则。具体在质量建设的体系上,一些国企央企要注意国际标准,用国际质量竞争体系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说。


  在李建红看来,新时代央企有新使命,要把企业打造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既要有国际标准,又要有中国特色,有新作为,才能把央企国企做强做优做大。 

  


京ICP备14027375号-1    版权所有: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   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