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北冰洋汽水,得一口儿闷才过瘾。”话音刚落,34岁的北京市民董苗淼就将含气倍数4.5的北冰洋汽水一股脑灌入口中,气泡瞬间在他舌尖产生微妙的物理反应——这种被称为“沙口感”的酥麻口感,恰是陪伴几代北京人成长的共同记忆。
“北冰洋”是老少皆知的京城国企老字号,距今有83年历史。但鲜为人知的是,北冰洋曾被雪藏15年,直至2011年才重新问世。此时,它已将旧配方中的添加剂全部换为天然成分,产品包装和品牌内涵也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再创造”。
经过近8年的创新发展,北冰洋已从“京城汽水”升级为“国民汽水”,更化身为网红“国潮汽水”——国企老字号复出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振兴密码”?
被雪藏15年的国企老字号
北冰洋品牌创始于1936年,它脱胎于北平第一家经营冷藏业务并生产冰块的“北平制冰厂”。新中国成立后,北平制冰厂划归国有。计划经济时代,北冰洋汽水堪称“奢侈品”,用于在国宴上招待外宾。
改革开放后,这款汽水终于“飞入寻常百姓家”。“如果时光回溯到1987年,你会发现全北京的个体商贩都聚集在北京市崇文区的北冰洋食品公司门前,只为等待北冰洋汽水。橙黄色的北冰洋咕噜咕噜地冒着气泡,小孩子喝完后会留恋地舔一舔吸管,那是至今难忘的幸福味道。”董苗淼回忆说。
1988年,北冰洋成为名副其实的“京城汽水之王”——年产量达1000万打,年产值超过1亿元,但随即它也很快从市场上消失。大面积招商引资成为时代潮流。北冰洋于1994年与外商合资成立了四家公司,其中一家公司负责北冰洋。但外商更看中的是北冰洋成熟的销售渠道,加之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其销售持续下降,品牌日渐被雪藏。
“那时都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我们向西方学管理、学技术,却把自己的东西给弄丢了。”北京一轻食品集团党委书记邢慧明告诉记者,在北冰洋停滞生产时,呼唤民族品牌复出的声音不绝于耳,但“起死回生”又谈何容易。
历经100多次口味调整
经过漫长而艰苦的谈判,2007年,北京一轻食品集团的母公司北京一轻控股公司以“4年内不以北冰洋品牌生产任何碳酸饮料”为条件收回品牌经营权。这款国民饮料品牌开始品牌“再创造”。
口味是汽水的灵魂,但雪藏15年后,社情民生已发生重大变化,消费者也更喜爱健康饮品,完全照搬老配方,必将被时代淘汰。北冰洋选择继续做“桔汁汽水”,而非靠香精提味的“桔子味汽水”。
桔子香气决定着汽水味道。经多次走访,试制团队最终在重庆万州找到桔香气十足的“大红袍”红桔,并从中提炼出纯天然桔油。在口味调试过程中,试制团队展开数十次技术研讨,并反复让老技师、新职工、普通消费者提前品尝,经过100多次口味调整,确定了符合经典记忆,又让人普遍接受的“新味道”。
重新上市的玻璃瓶包装看似“复古”,实则经过一番“再造”。公司聘请海归设计师重新设计了北冰洋的经典商标,在保留“白熊”和“冰山”两个关键元素的基础上,赋予了白熊更幸福、更健康的生动形象;玻璃瓶也增加了时尚线条,制作出带有橘皮防滑纹和“如有破损、小心划伤”的盲文字样,老品牌多了一分人文气息。
用坚守引领创新之路
市场始终是企业前行的“试金石”。
北冰洋上市前只购置了中型生产线,直到市场需求提升,才陆续扩充产量、增加无糖饮料等品种类型,做到资产“轻装上阵”。
“在这期间,有人提出代工生产,但被公司坚决否定。只有自主生产才能掌握核心技术,国企老字号更要做好品控!”北京一轻食品集团总经理李奇说。
在未经太多宣传推广的情况下,北冰洋在投产两个月后实现盈利,创造了“北冰洋速度”。2017年起,北冰洋拓展外地市场,从“京城汽水”升级为“国民汽水”;还与北京玉渊潭公园、景山公园等网红打卡地标合作,推出定制版“小樱”和“牡丹”汽水,化身“国潮汽水”。
如今,北冰洋在全国23个省份设立180个城市经销商,并于去年6月建成第一个外埠基地,同时在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12个国家实现销售。2018年,北冰洋全年销量达1200万箱。2019年1至5月,北冰洋所属北京一轻食品集团营收同比增长20%,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5%。
李奇向记者透露:“从今年开始,北冰洋还将对现有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订单从生产到交付的自动化处理,目前,公司开发的数字营销平台已成国内首个覆盖工厂、各级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全供应链信息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