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热门搜索:民主办会  规范运作  改革  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发展 >  专家观点
高尚全:改革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
【添加时间:2019-07-29 】   来源:财新网 分享:

  63年前,还是20多岁小伙子的我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企业要有一定自治权》的调研报告,从此与改革深深结了情缘。如今,我已是到了90高龄的老人,但我仍坚持上班,思考改革,不时为改革发声,为改革鼓与呼,与改革同呼吸共命运。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回首70年,我感到特别自豪的是,我见证了建国70年来的伟大变迁,目睹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1949年建国时,中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29元。70年后的今天,中国GDP已超过90万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2.8万元。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从建国初期的吃不饱发展到全面小康并大步向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

  我亲身参与了这70年伟大历史变迁中最关键的改革环节。在国家的发展已经到了全面小康并即将迈入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之际,中央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教育主题。这个主题切入改革的场景,自然就得出“不忘改革初心,牢记改革使命”的命题,那么,改革的初心是什么?改革的使命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初心需要回答“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用大白话说,改革就是为了使老百姓过好日子,要实现共同富裕。改革的使命是什么?使命就是要建立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不忘改革初心

  建国以来,经过艰难探索,我们逐步明确了改革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改革开放之前,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的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人民生活困苦。全国职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涨过工资。在农村方面,以安徽农村为例,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生产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很多农户家里真是家徒四壁。

  1978年邓小平在北方考察调查时说:“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够忍耐多久,我们要注意这个话。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20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正是因为有了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初心,才有了改革开放、调整生产关系的决心。小平同志非常明确地指出:“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1978年5月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从思想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号召人们彻底打破思想枷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打破了教条式的理论禁锢,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上,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农业就连续丰收,农民的生活迅速得以改善,实践成果对改革开放做出了最好的回应。农村经济的迅速好转,农民生活的改善,一方面使得对工业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迫切需要城市工业生产也同步改革;另一方面,城市居民对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水平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1984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要使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能把贫穷当作社会主义。”

  二、牢记改革使命

  70年来中国所取得的建设成就,是经过通过艰苦努力才取得的。中国经济从一穷二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70年之中的后40年,汲取了前30年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的目的领悟不断加深,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规律,最终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

  过去从本本主义出发,认为要建设社会主义就要消灭私有制,但没有想到消灭私有制的结果是越消灭老百姓越贫困,甚至以为贫穷就是社会主义。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却不去多想。这70年来我们经过长期探索,领悟到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为了让人民富起来,以达到共同富裕。70年来积累的重要事实和经验表明,为了达到让人民共同富裕的目的,靠消灭私有制这种手段是行不通的。改革开放伊始,中共中央就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0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建设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实现改革初心的必由之路,使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改革使命。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命本身是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一步步确立的。这一改革的使命是从实践得来的认识,又将指导我们的实践。这一点从市场的作用上得到充分的体现。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其内涵是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在描述运行机制时谈到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一度出现了回潮,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使改革回到了正确的航向。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国家调控下发挥基础性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五大支柱。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一表述。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这一影响深远的文件。《决定》历史性地提出,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

  在当前的工作中,牢记改革使命的突出重点是要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要构建这样的经济体制,又不仅仅完全在于经济体制,必须要有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立法司法体制、行政执法和督查机制以及舆论监督机制,否则就容易出现“一放就乱、一乱就管、一管就死,一死再放”的恶性循环。许多工作中出现的“一刀切”现象,实际就是这种死循环的突出表现。古人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要完成改革使命,就必须从改革的初心出发,有效遏制权力,既防止缺位、又避免错位和越位,尽量确保市场在一个可预期的稳定环境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三、结语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把十几亿人民的幸福作为我们生产的目的和归属。我们要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这种需求是动态的,今天是这样,明天则可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我们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的事。因此,那些认为马上就要消灭私有制、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言论是极其荒谬的。

  牢记初心和使命,不是要去牢记从方法上怎样消灭私有制,这不是目的。如果是单一的公有制,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吗?满足不了,所以,多种所有制长期并存、共同发展是长期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必须坚持下去,不要动不动就消灭私有制。我们不是消灭过吗?越消灭越贫困,这不是我们的目的,所以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目的就是这个——使人民过好日子。只有政府过紧日子,人民才能过好日子。所以我觉得,70年来我们最重要的探索就是进一步明确了这个目的。


京ICP备14027375号-1    版权所有: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   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