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热门搜索:民主办会  规范运作  改革  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发展 >  专家观点
保持战略定力善于化危为机持续加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添加时间:2020-04-28 】   来源: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分享: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1+N”政策框架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明显增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需求、产业、区域、城乡、能源结构持续改善,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营商环境全球排名大幅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冲击,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势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持续影响,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因此,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保持战略定力,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发展,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达产,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双胜利。


  一是推动经济发展更加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第一要务,也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促进质的稳定提升,保持经济长期向好和内在向上的总体态势。当前受疫情影响,一些地方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部分行业受到较大冲击,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商务经贸活动受到抑制,部分领域风险进一步积累。短期看,应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全面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最大限度稳定企业用工,有力有序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稳住经济大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长期看,要谋划“十四五”、放眼2035年,遵循规律、统筹兼顾,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活力,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大创新驱动、企业发展、资源环境、民生改善等指标的考核权重,筑牢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基础,推动经济爬坡过坎、行稳致远。


  二是推动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协调。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是促进供给、需求、城乡、区域等结构更加均衡合理。当前,我国低端无效供给过剩与中高端有效供给不足并存,消费基础性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部分地区转型发展困难加重,南北分化态势日趋明显。这次疫情防控也暴露出国内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链不稳不强不安全、物资供需结构性失衡等问题。对此,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找准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最佳结合部和关键点,在中高端消费、健康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加快疏通政策落实堵点,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且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加快5G网络、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都市圈和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区域城乡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


  三是推动要素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效率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标准。提高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七类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关键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促进各类要素获得公平合理回报。当前,我国要素市场化配置还不充分,创新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户籍制度改革还需深化,土地利用效率还不够高,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还需持续加力。这次疫情防控也暴露出我国要素资源配置还不够优化的短板,如以劳动力配置为例,人户分离现象明显,就近就业和安居条件不够,造成人力资源超大规模、超远距离“候鸟式”迁徙,加剧疫情传播的风险,也增加了复工复产达产难度。因此,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有力有序有效推动户籍制度等一系列基础性重大改革。创新工业用地供给方式,用地、用海、用能等指标向重大项目倾斜。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四是推动实现更高水平全面开放。高质量发展一定不是封闭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当前,我国制造业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但产业自主可控能力和企业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在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还需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境外疫情呈加速扩散蔓延态势,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受到严重冲击,在计算机、半导体、汽车等领域,我国可能面临主要贸易伙伴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断供风险。对此,要密切跟踪分析国际疫情走势,坚持分类分区施策,加强国际经贸合作,加快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保障国际货运畅通。坚定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更广更深地参与国际分工,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产量到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的跃升。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抓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推动对外贸易稳中提质,健全境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产业、区位、营商环境等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五是推动生态环境更加美丽宜居。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当前,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生态退化依然严重,一些地区环境质量风险加剧,新业态污染不容忽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出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仍需进一步弘扬,良好公共卫生习惯尚未形成主流,给一些传染病的形成和暴发埋下隐患。因此,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科普教育,强化尊重自然、保护动物的生态文明意识,倡导形成良好健康习惯,让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序良俗。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百姓守护好一片蓝天碧水净土。


  六是推动全体人民更加公平共享发展成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持续改善人民福祉,进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托幼、养老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难题。这次疫情也突显出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水平还不够高,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各地在公共基础设施质量、物资储备体系、危机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给疫情防控带来较大挑战。对此,要认真总结反思,深刻汲取教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要优先向重点地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隔离设施等传染病防治急需的项目倾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社会力量组织动员机制,着力提升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治理效能。注重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老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集中精力打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增加居民收入。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 执笔:李玉举 何杰锋)


京ICP备14027375号-1    版权所有: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   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