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央企负责人会上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意识,进一步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创新动力、创造潜能。这为新时期央企开展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记者梳理央企2021年工作安排发现,央企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多家央企对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做出了明确安排,并提出多项举措,以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激发科研人员动力和热情,从而为我国科技自强自立水平提升做出更大贡献。
攻关核心技术
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国家而言,核心技术都尤为关键。只有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真正拥有竞争力和话语权。2021年,央企继续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并对攻关方向做出了明确安排。
中国西电集团252千伏GIS隔离开关智能装配线
中国西电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忠泉提出,抓好服务国家战略项目、“1025专项”,完成±800kV和±400kV柔直套管的研制并具备投运条件,完成170kA发电机断路器、燃机用发电机断路器等重大项目的研发,开展国产化IGCT-MMC换流器、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用真空灭弧室等重点项目的研发。
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表示,调配优质资源向攻关任务集中,加快推进盾构机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推动400公里时速的高铁建造技术、高寒高海拔地区铁路建造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尽快落地。
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表示,要盯紧“3+7+5+43”重大攻关计划,坚持“挂表督战”,加快实施“短流程无头轧制工艺及装备设计技术”“低温供热堆制造技术开发”等重点科研项目,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中国节能总经理余红辉表示,要重点面向长江大保护重大技术需求,聚集沿江省市科技创新资源,共同破解“三磷”、城市矿产等卡脖子难题,集成多源有机固废集约化处置、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化工园区环境综合整治等系列化解决方案,形成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体系,充分发挥主体平台专业优势。
开展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攻关的目的,是让我们在技术上不再受制于人,在企业竞争力上进一步提升。
中国通号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志亮表示,依托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强力推进“卡脖子”关键技术研发,实现列控系统技术和装备由“成功攻克”“完全自主”到“深度自主”,由顶层设计到底层操作系统的完全自主可控,积极推进自主技术上道替代。
新兴际华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贾世瑞表示,强化各级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培育,推动成长起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企业,培育出一批掌握产业“专精特新”技术的隐形冠军企业。
布局前瞻研究 开展协同创新
除了在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方面开展攻关,央企还提出多项举措,包括开展前瞻性研究,开展协同创新等,为企业后续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
中国西电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忠泉提出,加强基础技术研究。积极推动开关设备电弧特性、变压器电瓷特性等基础研究与测试平台建设。
中国铁塔党委书记、董事长佟吉禄提出,要积极跟踪5G、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务发展,强化对关键技术及网络演进发展趋势的前瞻性研究,深入分析可能给公司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助力公司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国家电投党组副书记、总经理江毅指出,积极研发规模化储能、氢能、智慧能源、分布式能源、多用途小堆、火电清洁利用等先进技术,抢占能源科技创新制高点。
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提出,以补齐超高层、沉管隧道等专业短板为核心,开展更多追赶型技术研究。
科技创新不是央企的单打独斗。作为国家科技创新排头兵和主力军的央企,还积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开展协同创新。
中国节能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表示,要充分借助环保品牌集群、长江大保护科技创新联盟、中国节能科协,以及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和战略合作高校等各种资源优势和力量,推动产学研用深入融合。
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指出,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加强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形成多方协同优势互补的创新体系。
中国西电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忠泉表示,西电研究院要围绕战略需求,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的科技合作,加大新业务、新产业科技创新的顶层谋划和资源统筹,持续提升系统集成技术与整体解决方案应用能力。
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表示,主动承担国家重大创新任务,优化整合企业内部研发平台,重点推动国家级、省部级、股份公司三级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同时加强与外部高校、科研平台的科技合作,以提升企业竞争实力为核心,开展更多前沿原创型技术攻关。
在央企带动下,一批新的创新平台正在组建和发挥作用。中国安能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跃平提出,打造国家级应急救援技术创研平台。李跃平进一步阐述说,中国安能将围绕“应急、抢险、抢修、抢建”几个关键方向,加大与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等成熟机构的合作,开展基于应急救援工程抢险前沿技术研究,着力在救援处置装备与技术、监测预警诊断设备与技术、预防防护产品与技术、救援协同组织与技术等方面聚力打造优势。
新兴际华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雅林提出,重点在军队保障装备军民融合集成研发平台、国家级应急产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上迈出坚实步伐。新兴际华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贾世瑞提出,要加强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推动铸管股份建立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
中国节能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余红辉提出,中研院要以“固体废弃物集中协同处置与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工作主轴,认真做好申报工作,适时启动北京科技创新总部基地改造和合肥中试基地建设立项。
2021年,国资委提出“两利四率”考核指标体系,引导企业关注改善经营效率和发展质量,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中研发投入强度是指标之一。在2021年的工作安排中,央企也纷纷提出加大研发投入,并就如何更好发挥科研经费作用做出了安排。
中国通号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志亮提出,着力管好用好科研经费。建立健全科研课题全流程评价机制,确保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体现在提升企业竞争力上。
新兴际华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贾世瑞表示,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落实好国家出台的科技创新各项支持政策,准确核定研发投入口径,努力筹措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科技创新中,积极探索建立研发费用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引进培养人才 创新激励机制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2021年,承担诸多科技创新重任的央企多措并举,通过发挥平台作用,创新机制,以更好地吸引和培养人才。
中国西电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忠泉表示,充分发挥西电研究院平台作用,着力引进和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中建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周乃翔表示,要依托研发平台、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着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引进更多行业一流人才,特别是要在院士、大师培育引进上取得新突破,努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
新兴际华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雅林表示,要依托国家级研发平台、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在关键和核心业务领域吸引一批高层次人才,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领军人才团队。
一些央企出台专门计划,或破解体制机制藩篱,以更好地吸引和培养人才。
国投党组书记、董事长白涛表示,要壮大“首席科学家”队伍,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培养计划”,着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特殊人才特殊激励,留住、用好重点发展产业的高端科技人才。
新兴际华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贾世瑞表示,大力实施集团公司“英才计划”,提高科研人员待遇,建立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筑巢引凤机制。
中国一重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表示,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打破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更加灵活管用的人才管理体系,着力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
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提出,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着力培养急需紧缺的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
为了让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还需要培育创新的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动力和热情。中国通号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志亮表示,落实“军令状”和“揭榜挂帅”等机制,让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中享有更大自主权和分配权,推动在研发设计和工业企业试点科研人员“项目跟投”,积极吸引引进人才,培育孵化科创企业。
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斯泽夫表示,推进科研项目负责人制,采取“军令状”“揭榜挂帅”等方式,真正做到“谁能干就让谁干”,进一步优化创新创造环境,充分激发创新活力,集全集团之力打好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新兴际华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贾世瑞提出,研究探索“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的落实落地,要通过营造客观公平的竞争环境,建立科学的任务考核机制来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使各类人才在工作实践中发挥才能、创造业绩、比较优劣。
在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方面,央企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计划。中国安能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跃平提出,系统推进项目分红、超额利润分享等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建设,召开科技创新表彰大会,对科研成果进行奖励,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创新动力、创造潜能。
中国通用技术党组书记、董事长于旭波提出,用足用好国家各项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细化落实股权激励、分红激励以及技术入股、销售分成、项目收益分红等各种激励政策,鼓励科研人员不断创新并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中国西电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忠泉表示,用好用活各项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完善评价机制,扩大项目分红范围,推进科改示范企业上市,探索科技人员持股。
中国通号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志亮表示,着力推进薪酬分配机制改革。持续加大薪酬向科研人员倾斜力度,让通号科学家先富起来,落实股权激励、跟投激励、分红激励和成果转化激励,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