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时明确,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并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等具体部署。当前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还存在哪些堵点难点?下一步如何打通堵点、解决难点?对此,《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黄群慧。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黄群慧表示,当前特别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通过结构政策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就变得更为重要,需要解决进一步供需之间矛盾,实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动态匹配。
黄群慧表示,市场经济活动过程可以划分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畅通国内经济循环需要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而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必然需要更深层次改革,尤其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从构建现代化市场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和新型消费体系几个方面改革入手完善内需体系、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
与此同时,黄群慧认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到产业发展上,目前我国经济循环不畅的主要表现在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产业的高级化、数字化、绿色化的转型升级亟需提升,产业供给质量不高、不能满足消费者对消费品转型升级的要求。此外,实体经济产业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不平衡,金融业和实体经济产业之间资金循环存在堵点和淤点。
“下一步需要通过深化科技和产业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实体经济供给质量,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支持实体能力,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黄群慧说。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不断加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前瞻技术和战略性技术的研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另一方面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循环,提供更多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此外,要把握智能化、高级化、绿色化和服务化的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不断推进产业创新和产业融合。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尤其强调从产业体系角度看畅通经济循环,包括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等。
“制造业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立国之本。总体上看,我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但是我国制造业整体上‘大而不强’,高技术产业链和高附加值产业环节占有不足,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黄群慧认为,这些关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从而影响经济循环畅通和经济发展韧性。
黄群慧表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需要着重攻克“卡脖子”难题。通过完善科技创新生态,加大基础研发投入,在生产制造层面围绕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基础软件等重点领域,集成要素、优化流程、培育人才,久久为功提高中国的工业基础能力;完善试验验证、标准、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基础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构建开放协同产业创新网络,有效发挥中小企业在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作用,尤其是发挥“专精特新”企业在产业基础创新、补链固链强链上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