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热门搜索:民主办会  规范运作  改革  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企业重组不等于经济解困
【添加时间:2017-09-05 】   来源:企业观察报 分享:

  8月28日,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发布:“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与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并重组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虽然两家合并的消息早在两个月前就传开,但“经报国务院批准”的正式消息,一经发布,还是迅速在坊间成为热点话题,又一个巨无霸诞生了:合并后总资产超过1.8万亿元,仅列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之后。

  如果说,两年前预期国企改革措施将重磅出台,最后让市场有些失落的话,那么两年来中央企业重组的数量和力度,都远远超过了市场的想象力。就在上周中国联通混改引发市场巨大反响,而在此之前,中国保利与中国轻工集团、中国工艺集团重组,中储粮与中储棉、中国建材与中材集团、宝钢与武钢、中粮与中纺集团、中港旅与国旅、招商局与中外运长航、中国远洋与中海运、中国五矿与中国冶金科工、南光与珠海振戎、中电投与国家核电、中国北车与南车等一些列重组,让人应接不暇。消息灵通人士,自然会借此炒了一波又一波。然后呢?

  这不得不给人产生许多深究的空间,如何评价本轮中央企业重组?

  观察本轮央企重组,离不开两个维度,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深化国企改革。这两个路径的改革也是经济形势恶化倒逼的结果,其目的只有一个:国企解困。以“三去一降一补”为内容的供给侧改革,是以国企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高库存、高杠杆、高成本等问题为目标的一次结构性调整,而深化国企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在中国经济告别高速增长之后,在市场竞争全球一体化、经济新常态之下,为了重寻国企的活力和竞争力。

  短期看,二者都是在经济增长遭遇新困难、遇到新问题之后的解困之策,但从长远看,前者是标,后者是本。二者当然也是互为前提,正如上述困境和对策难以分开一样。面对国企困境,供给侧改革和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若能标本兼治,当然效果就会不一样。但当有经济学界人士提出“供给侧改革也应包括‘制度供给’改革”的解读遭遇高层否定之后,供给侧改革就成为一个“结构性改革”。因为这个来得相对容易,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一系列行业重组大戏的上演。一个直接的印证是,越是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越是杠杆率高的企业,重组的动作越快。钢铁、冶金、煤炭、电力、航运等,无不如此。

  重组的效果当然可以做大做强,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做优。我们在为本轮央企重组叫好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更深层的问题:产能过剩是否得到化解?杠杆率、负债率是否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运营成本是否降下来了?企业活力的短板能否强起来?这也是本轮改革的出发点。

  来自财政部的数据表明,7月末,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448952.3亿元,同比增长11.2%;负债总额952648.6亿元,同比增长11.3%;所有者权益合计496303.7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中央企业资产总额735639亿元,同比增长9.7%;负债总额501716.5亿元,同比增长10%;所有者权益合计233922.5亿元,同比增长9%。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713313.3亿元,同比增长12.7%;负债总额450932.1亿元,同比增长12.9%;所有者权益合计262381.2亿元,同比增长12.6%。

  由于无法得到更细化的科目数据,我们不知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的增长是否就是来自负债,但从上述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央和地方三个类别的国企数据来看,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与负债总额三个关键指标存在正相关性,也就是说,杠杆率至少还没有降下来。

  财政部统计还显示,“1-6月,钢铁、有色等去年同期亏损的行业持续保持盈利;煤炭、石油石化、交通等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幅较大;电力等行业实现利润同比降幅较大”。可以看出,国企利润有增长,但成本压力仍然较大。

  8月24日,李克强总理在“部署推进央企深化改革降低杠杆”等工作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下一步要针对政策落实中的难点和堵点,强化督查评估,总结地方经验。“要研究扩大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实施范围、放宽实施条件,修订以职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的股权奖励科研人员所涉及的国有资产评估备案相关规定,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相关所得税政策,以改革新突破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看来,解决国企的“难点和堵点”,还得回到深化国企改革这个“本”上来。在一系列央企重组之后,在谋划未来更多的重组之时,我们也不要忘了“不忘初心”。


京ICP备14027375号-1    版权所有: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   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