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民生改善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建国初期“白手起家”,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座大型油田……一批“共和国长子”敢叫日月换新天,创造出一系列“第一”, 构建起新中国基础工业体系,推动我国向工业大国迈进。
改革开放“春潮涌动”,国有企业从扩大自主权试点开始,拉开改革序幕。“放权让利”“破三铁”“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国资监管体制”……一系列改革举措不断激发国有企业澎湃活力。
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国有企业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形成了梯次展开、纵深推进、全面落地的国企改革发展新局面。
70年风雨兼程,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70年砥砺奋进,国有企业发展屡创佳绩。如今,国有企业正开启新的征程,朝着“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阔步前进。
使命:托举梦想
今年已经88岁的谷盛章,在鞍钢无缝钢管厂工作了一辈子,66年前,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正是从他负责的高温加热炉里滚出,钻过了穿孔机,冷切后形成的。至今他还记得,当钢管头缓缓露出时,在场人爆发出的欢呼声。
在那个年代,钢铁工业的从无到有,意味着我国具备了工业发展的基础,谷盛章见证的,不仅仅是新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更是国有企业“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用无数次的“第一个”,书写出新中国发展的历史篇章。
1956年7月14日,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徐徐驶出装配线。这辆中国生产的第一款卡车,绿皮、汽车的鼻尖上顶着“解放”两个字,载重4吨,从此中国结束了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1956年7月19日,一架银白色的喷气式歼击机腾空而起,我国自主生产的第一代喷气式歼击机歼-5首飞成功,这台全部采用中国自制零件制造组装的喷气式歼击机,奠定了我国航空工业体系的基础。
70年来,我国钢产量从1949年的15.8万吨发展到2018年的9.28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比例从1949年的不足千分之一到2018年的半壁江山,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70年来,汽车工业经历了初创、成长、开放合资,已经进入自主品牌崛起阶段,上汽、广汽等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整车研发势力快速提升,建立了自主的研发体系和国际化研发队伍,汽车产业进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的产业大变革期。
70年来,中国国有企业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跟随模仿到独立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车、中国楼、“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高铁奔驰、北斗组网、超算“发威”、大飞机首飞……一个个奇迹般的工程,编织起人民走向美好的希望版图,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方向:激发活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拿出一张泛黄的纸,纸上依稀可见,一位高层领导写道:“行政干预要减到最低限度。”。
从打破“大锅饭”到企业转制,再到“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伴随着三次大规模的国企改革,我国逐步完善经济结构性调整,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蜕变。
放权、让企业更像企业!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国有企业改革也从实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开始,拉开序幕。打破“大锅饭”成为时代强音。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1988年召开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对厂长(经理)负责制做了更加明确的法律规定。
1984年,“承包制”在全国引发轰动,以“放权让利”为重点的企业改革迅速展开,一大批企业通过实行承包制,滚动发展、快速壮大。
1992年初,国有企业掀起了“破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为中心的企业劳动、工资和人事制度的改革热潮。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1995年开始,国务院在全国工业企业中选择了100户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各省市政府也结合自身的情况,先后选择了2500户企业进行类似的试点,1996年国家确定了1000家重点企业,并对这些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行业发展进行规划。
作为改革的亲历者,在陈清泰看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方向,这是破解公有制、国有经济如何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理论上一次重大突破。
1998年,国企改革吹响“三年脱困”的号角。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相继展开,即通过拍卖、承包等方式,将国有部分企业转为民间经营或进行重组。改革三年卓有成效,到2000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大幅度增长,比1997年增长1.85倍。国家重点监测的14个行业中有12个利润增加或整体扭亏,国家最初确定要三年脱困的6000多家国有企业中,有超过2/3达到了最初确定的目标。
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成立,标志着央企国有资产的管理机构开始运行,也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产权制度改革新阶段。
2004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公布《关于中央企业建立和完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工作的通知》;2006年国务院转发《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党的十七大明确通过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以兼并重组为主要手段,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结构布局调整……
改革影响深远而巨大,通过董事会制度建设,实现国资委对国有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在组织结构上初步具有了矩阵式管理的模式,有效分离企业的决策层与执行层,改变企业决策层和执行层高度重合的状况,通过完善董事会治理机制,推行职业经理人制。
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焕发活力的国有企业,开始真正走向市场,并且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动力: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更加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
2015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此后一系列细化政策相继出台,国企改革发展形成了“1+N”政策体系。当前,国企改革发展正在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努力开拓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混合所有制概念。2016年后,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与此同时,国企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进入了攻坚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则需要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型治理与之匹配,需要市场化配置资源,经济化经营目标,在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前提下完善公司的内外部治理机制,实现由政府计划管控下的行政型治理向以市场机制为主的经济型治理转型,国企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单一推进是不行的,需要配套改革、分类治理、共同推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与目的。
政策完善推动了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开始启动,从四项改革试点到十项改革试点,从“双百行动”,再到国资国企区域性“综改试验”,形成梯次展开、纵深推进、全面落地的国企改革新局面。
如今,国有企业改革正在落实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企业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中央企业兼并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等多个领域深入推进。
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表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过程非常复杂,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通过进一步扩大试点的方式,可以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形成好的经验,可以指导其他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更像一个“开路先锋”,从而真正推进改革政策落地,真正实现提高国资运营效率,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培养更多一流企业的目标。
与此同时,国资监管法规也不断完善,2015年至今出台的国有资产监管方面制度已超过27个。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一轮改革,无论是监管方式向管资本转变,还是混改、兼并重组、员工持股等改革,都不是以数量为评价标准,实际上核心就是赋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通过现代化的管理制度革新,在尊重市场的基础上,让企业自由的去决策,通过改革实现效益,实现中国企业成为全球一流企业的蜕变。
目标:“世界一流”
站在新历史的起点上,国有企业被赋予了新的目标和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随着国企改革重大举措相继落地,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不断突破。国企改革红利逐渐释放,成效日趋明显。国有企业规模实力显著增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一批大企业不仅规模达到了世界级水平,而且在技术、管理、国际化水平等多方面正努力走向世界前列,具备了培育成为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基础条件。
1978年至2018年间,全国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实现年均增长11.9%和10.3%;2018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分别达到1978年的247.1倍和130倍。一批大企业不仅规模达到了世界级水平,而且在技术、管理、国际化水平等多方面正努力走向世界前列。
最新数据显示,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数量连续14年增加,2019年首次超过美国,达到129家,其中中央企业达到48家。
2019年,航天科技、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中国三峡集团、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移动、中航集团、中国建筑、中国中车集团、中广核等10家企业被确定为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
新中国成立70年,国有企业从“白手起家”到迈向“世界一流”,不断砥砺前行,不断发展壮大,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展望未来,改革,仍在路上;发展,还在继续。